-
郑州航空港区领跑河南重点项目建设
今年以来,河南省通过强化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机制,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显著成效。前8个月,全省重点项目投资完成率超时序进度,其中航空港区以105.4%的完成率成为全省标杆,鹤壁、三门峡等地市及部分省直管县表现突出,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。 一、A类项目整体进展顺利 全省985个A类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245亿元,达到年度计划的70.7%。项目开工率达75.4%,248个新建项目已落地实施。分领域看,农林水利、民航基础设施及现代农业三类项目进度最快,投资完成率均突破80%;社会事业、工业技术升级等九大领域进度超过70%;铁路、城市更新及生态环保项目稳步推进,完成率均在60%以上。 二、区域发展呈现差异化特征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表现尤为亮眼,完成投资284.6亿元,超额完成全年目标。鹤壁市、三门峡市及兰考等4个直管县投资进度均超85%,形成第一梯队。漯河、洛阳等11个地市及长垣等县市紧随其后,进度保持在80%以上。豫东和豫南部分地市虽进度稍缓,但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。 三、B类项目协同推进 3305个B类重点项目同步发力,完成投资5562亿元,占年度目标的69.5%。此类项目涵盖产业转型、民生改善等领域,与A类项目形成梯度互补,共同构建全省项目建设的立体化格局。 四、重点领域投资亮点 现代农业领域突出科技赋能,智慧农业园区建设加速;高技术产业聚焦新材料和电子信息,郑州智能传感器产业园等一批项目投产;内河航运依托淮河、沙颍河航道升级,物流枢纽功能持续增强。环保项目中,黄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投资同比提升12%。 五、保障机制持续优化 河南省建立重点项目专班督导制度,实施“要素跟着项目走”保障措施,通过专项债、政策性金融工具缓解资金压力。郑州航空港区推行“极简审批”模式,项目从签约到开工平均缩短40天,为全省提供可复制经验。 当前,全省正以重点项目为抓手,加速新旧动能转换。下一步将聚焦第四季度攻坚,确保全年投资目标超额完成,为中部地区崛起提供更强支撑。
2025-09-02
-
郑州航空港领跑全省重点项目建设
今年以来,河南省以招商引资为抓手,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显著成效。最新数据显示,全省重点项目投资进度总体超预期,其中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以近96%的年度投资完成率成为全省标杆,多个领域和地区呈现强劲发展态势。 一、A类项目整体进展顺利 全省966个A类重点项目前七个月累计完成投资3711亿元,达到年度计划的61.8%。项目开工率同步攀升,201个新建项目实现动工,占全年计划的66.1%。从行业维度观察,农林水利、民航基础设施等五大领域投资进度突破70%,工业制造、公路交通等六大板块保持在60%以上增速,信息网络与城建环保类项目也全部过半。 二、重点区域表现亮眼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以253.9亿元投资额、95.9%的完成率成为全省领跑者。鹤壁市、三门峡市及四个省直管县投资进度均超80%,商丘、焦作等11个地市保持在70%以上梯队。豫南地区的信阳、驻马店等六市及部分直管县达到60%基准线,仅个别区域需加快进度。 三、B类项目协同推进 3305个B类重点项目同期完成投资4819亿元,年度目标完成率达60.2%,与A类项目形成梯度发展格局。其中高技术产业、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投资活跃,为全省经济结构优化提供支撑。 四、多领域实现突破性进展 在现代农业领域,智慧农业产业园和冷链物流设施建设进度超前;民航板块中,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超额完成节点目标;社会事业方面,全省新建改建医疗卫生机构达年度计划的73%。工业投资中,新能源汽车及生物医药项目贡献显著,洛阳、许昌等地产业集群效应凸显。 当前,河南省正通过强化要素保障、优化审批流程等措施,推动滞后区域加快赶上整体节奏。重点项目建设作为稳经济的关键抓手,将持续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。
2025-09-02
-
郑州服务业崛起构筑经济增长新格局
近年来,郑州市通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,推动第三产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。随着产业结构向高端化转型,现代服务业与新兴业态的协同发展,为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。 一、产业结构实现历史性跨越 郑州市经济结构呈现标志性转变,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突破50%,标志着城市从工业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经济转型。这一变化反映出区域经济在产业链升级、创新驱动发展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,符合全球现代化城市发展规律。 二、现代服务业体系加速成型 以郑东新区为载体的金融产业集群快速发展,资产管理、科技金融等新兴领域表现突出。航空港实验区依托临空经济,形成航空物流、冷链运输等特色产业链。文化创意产业通过“文化+科技”融合模式,培育出数字内容、沉浸式体验等新增长点。 三、传统服务业升级成效显著 作为全国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,郑州市推动传统批发零售业数字化转型,大型商贸市场智能化改造覆盖率显著提升。物流枢纽建设取得突破,多式联运体系降低企业供应链成本,社会物流总费用占比持续优化。 四、新兴业态呈现爆发式增长 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成效突出,进出口单量和交易额增速连续保持全国前列。共享经济在出行、住宿等领域形成规模化应用,平台企业技术输出能力不断增强。人工智能、区块链等技术服务企业数量较往年实现倍数增长。 五、产业协同发展格局深化 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程度加深,工业设计、检验检测等专业服务领域培育出多个国家级示范项目。重点产业链配套服务能力提升,推动装备制造、电子信息等领域龙头企业本地化采购率提高。 当前,郑州市正围绕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目标,进一步完善现代服务业生态体系。通过强化科技创新赋能、优化要素资源配置,持续巩固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引领作用,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可持续的动力支撑。
2025-09-02
-
郑州义马等矿区引领煤电一体化转型
河南省通过招商引资与政策创新双轮驱动,推动煤炭产业向集约化、绿色化升级。以郑州、义马、平顶山为核心,加速煤电联营与物流枢纽建设,同步深化市场化改革,构建覆盖生产、运输、交易的现代化煤炭产业体系。 一、优化产能布局淘汰落后动能 河南省重点关停资源枯竭、安全风险高的小型煤矿,累计淘汰产能超300万吨。严格新建煤矿准入标准,禁止审批60万吨以下常规矿井及90万吨以下高瓦斯矿井,推动产能集中至2.2亿吨科学规模。义马矿区通过技术改造提升开采效率,平顶山矿区强化瓦斯综合治理,形成示范效应。 二、煤电联营与物流网络协同推进 郑州商品交易所动力煤期货成为全国定价风向标,2024年通过电子交易平台实现煤炭交易额同比增长18%。濮阳—鹤壁煤炭物流园建成智能化仓储系统,南阳内乡园区引入无人配送技术,年周转量突破1500万吨。平顶山试点煤电联营项目,发电厂与煤矿直线距离缩短至30公里,降低运输成本12%。 三、财税杠杆激发绿色转型活力 河南省取消煤炭价格调节基金,对充填开采企业减免50%资源税。2024年全省投入专项资金支持矿井智能化改造,郑州矿区建成5个充填开采示范工程,减少矸石排放量40万吨。衰竭期煤矿享受30%税收优惠,延长服务年限3至5年。 四、市场化改革构建长效运行机制 区域性煤炭交易中心覆盖义马、平顶山等产区,实现供需数据实时对接。郑州研发的煤炭产运需监测平台已接入80%重点企业,预警产能过剩风险。通过期货套保工具,企业锁定价格波动风险,行业抗周期能力显著增强。
2025-09-02
-
郑州打造国家级产业转移对接高地
作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,中国(郑州)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已成为全国产业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平台。该活动通过搭建招商引资桥梁,推动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,助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。最新一届活动将进一步强化郑州作为国家级产业对接枢纽的地位,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。 一、政策引领下的战略布局 2010年国务院出台指导文件后,河南省率先与相关部门签署合作协议,开创了产业转移对接的创新模式。这一举措既响应了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,也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制度保障。经过多年实践,活动规模从初期千余人参与发展到涵盖多个省级行政区的产业盛会。 二、平台效应的持续显现 历届活动累计促成数千个合作项目,带动数千亿元资金落地。参与主体从单一省份扩展到多个中西部省份,形成跨区域合作网络。活动吸引了众多科研院所和行业组织加入,构建起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对接机制,显著提升了产业转移的质量和效率。 三、机制创新的重要突破 2016年确立的"一部九省"办会机制标志着活动进入制度化发展阶段。固定举办周期和主办方安排,既保证了活动的延续性,也强化了区域协同发展效应。该机制涵盖中部地区和部分西部省份,形成了更广泛的产业合作生态圈。 四、品牌价值的不断提升 经过多届培育,活动已发展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对接品牌。其突出特点在于实现了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的有机结合,既体现政策导向,又尊重市场规律。最新一届活动将继续深化这一特色,推动形成更加开放、高效的产业转移新格局。 五、未来发展的战略意义 作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,该活动将持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。通过促进要素有序流动和高效配置,活动将助力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体系。郑州作为固定举办地,其枢纽功能将进一步强化,在中部崛起战略中发挥更重要作用。
2025-09-02
-
郑州航空港领跑河南重点项目建设
今年以来,河南省以招商引资为抓手,持续优化营商环境,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显著成效。最新数据显示,全省重点项目建设进度总体超前,其中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超额完成年度投资目标,鹤壁、三门峡等地投资进度位居前列,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。 一、A类重点项目投资进度超七成 河南省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显示,全省985个A类重点项目已完成投资4245亿元,占年度计划的70.7%。其中,248个项目已实际开工,占全年计划开工数的75.4%。分领域看,农林水利、民航基础设施、现代农业等民生类项目进展最快,投资完成率均超过80%;社会事业、公路交通、工业升级、高技术产业等领域投资进度均达70%以上;铁路、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项目也在稳步推进。 二、郑州航空港表现亮眼 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,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表现尤为突出,已完成投资284.6亿元,提前超额完成年度目标,完成率达105.4%。该区域聚焦航空物流、高端制造等产业,吸引了一批重大项目落地,为全省对外开放和产业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撑。 三、多地投资进度领先 从区域分布来看,鹤壁市、三门峡市以及兰考、新蔡等省直管县投资进度均超过85%,处于全省第一梯队。漯河、郑州、洛阳等11个地市及长垣、巩义等县级市投资进度达80%以上,展现出较强的项目推进力度。开封、信阳、新乡等地投资进度也保持在70%以上,全省项目建设呈现多点开花态势。 四、B类项目稳步推进 除A类项目外,全省3305个B类重点项目也取得积极进展,累计完成投资5562亿元,占年度目标的69.5%。这些项目涵盖产业转型、基础设施、社会民生等多个领域,为全省经济稳增长提供了重要保障。 当前,河南省正以重点项目建设为牵引,持续扩大有效投资,优化产业结构。下一步,各地将进一步加强要素保障,推动在建项目加快进度,确保全年目标任务顺利完成,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更强动力。
2025-09-02
-
郑州汽车口岸迎首列中欧豪车专列
作为河南省招商引资的重要成果,郑州汽车整车进口口岸近日迎来历史性突破——首趟中欧班列汽车整车进口专列顺利抵达,标志着内陆地区高端汽车进口业务迈入新阶段。此次专列不仅刷新了多项行业纪录,更通过创新物流模式为消费者带来实质利好,进一步强化了郑州作为内陆开放枢纽的战略地位。 一、创新物流模式打破内陆限制 该专列满载80辆欧洲豪华汽车,包括多款高端品牌车型,以全程铁路运输方式跨越亚欧大陆,仅耗时半月余便完成跨国运输。相较于传统海运,铁路运输将整体物流时间压缩近三分之二,同时降低了运输过程中的质量风险。这种"门到门"的一站式解决方案,有效解决了内陆地区进口汽车运输成本高、周期长的痛点。 二、口岸功能升级带动产业集聚 郑州汽车整车进口口岸自投入运营以来,已累计实现超10亿元货值的汽车进口。目前该口岸正加速完善配套设施建设,通过整合天津、青岛等沿海港口资源,构建起"海铁联运+海公联运"的多式联运体系。这种立体化物流网络不仅提升了通关效率,更吸引了多家大型汽车贸易企业入驻,初步形成涵盖报关、检测、仓储、销售的完整产业链。 三、平行进口模式释放消费红利 依托口岸优势,当地企业积极开展平行进口业务,已累计引进各类进口车型数百辆。通过减少中间环节,平行进口车价格较传统渠道降低约15%-20%,提车周期缩短至30天内。这种模式既丰富了市场供给,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高性价比的购车选择,有效激活了内陆汽车消费市场。 四、开放平台建设助推区域经济 作为全国功能性最齐全的内陆口岸集群之一,郑州已建成涵盖特种商品、冷链物流等多领域的口岸体系。汽车整车进口业务的突破性发展,不仅提升了当地外贸能级,更带动了金融保险、物流运输等相关服务业协同发展。未来随着更多进口品牌入驻,郑州有望形成年吞吐量超万辆的汽车进出口集散中心。 此次专列的成功开行,是河南省深度融入"一带一路"建设的生动实践。通过创新国际物流通道与开放平台建设,郑州正逐步构建起"买全球、卖全球"的汽车贸易新格局,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样本。
2025-09-02
-
郑州高新区重点项目建设推进会召开
全省招商引资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,重点项目建设呈现稳中向好态势。郑州高新区作为核心承载区,通过创新机制、优化服务,推动项目早开工、早投产,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。 一、重点项目建设实现"开门红" 全省前四个月重点项目投资完成率超时序进度,其中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占比显著提升。郑州高新区通过建立"专班推进+清单管理"机制,推动87个新兴产业项目集中开工,智能传感器、北斗导航等产业集群加速形成。 二、分类施策破解要素瓶颈 针对A类重大基础设施项目,采取"并联审批+容缺办理"模式,审批时限压缩40%;对B类产业升级项目,通过设立专项基金、搭建银企对接平台,解决融资难题。郑州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通过弹性供地政策,吸引12家创新型企业入驻。 三、创新建立三级督导体系 实行"周调度、月通报、季考评"制度,组建专项督导组赴18个地市实地核查。郑州高新区试点"智慧工地"监管系统,实现进度、质量、安全数据实时共享,问题整改效率提升60%。 四、打造全周期服务体系 从项目签约到投产建立"首席服务官"制度,提供规划选址、环评能评等全流程代办。郑州高新区集成电路产业园通过提前布局标准化厂房,使企业投产周期平均缩短3个月。 当前,全省正围绕"十四五"规划目标,聚焦先进制造业、现代服务业等领域,持续优化营商环境。郑州高新区将发挥创新引领作用,确保年度重点项目投资突破千亿元,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支撑。
2025-09-02
-
郑州航空港启动跨境人民币创新试点
作为内陆地区首个获批开展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的区域,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近期正式启动试点,标志着区域金融开放迈出关键一步。此次试点通过跨境贷款与融资资产转让等创新模式,为区内企业拓展国际化融资渠道,进一步推动招商引资与跨境贸易便利化。 一、试点政策突破内陆金融开放瓶颈 经批准,郑州航空港成为全国首个非沿海沿边地区跨境人民币业务试点区域。根据试点方案,区内企业可开展跨境人民币贷款及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业务,突破传统地域限制。首批签约项目涉及多家金融机构与航空港企业,资金规模达数十亿元,重点支持航空物流、高端制造等特色产业。 二、政策红利激活市场主体活力 试点政策允许区内注册企业直接对接境外人民币资金池,显著降低融资成本。以某航空基建项目为例,通过跨境人民币贷款较传统外币贷款节省汇兑成本约15%。同时,人民币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业务帮助银行盘活存量资产,提升资金周转效率。 三、区域跨境收支规模持续攀升 近年来,河南省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呈现爆发式增长。数据显示,该省人民币跨境收支规模已突破千亿元,增速领跑中部地区,占本外币跨境收支比重超三分之一。航空港区作为开放门户,贡献了全省近四成的跨境人民币业务量。 四、制度创新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支点 试点配套出台的管理办法明确,参与企业需符合实体经营、重点项目投资等条件,确保资金流向实体经济领域。金融监管部门将建立动态监测机制,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。分析指出,该试点将强化郑州作为"一带一路"枢纽城市的金融配套功能,为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提供样本经验。 五、深化金融改革服务国家战略 此次试点是落实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重要实践,通过打通境内外市场,助力企业规避汇率风险。未来航空港区计划拓展跨境双向资金池、本外币一体化账户等创新业务,逐步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内陆金融开放模式。
2025-09-02
-
郑州鹤壁领跑河南农业集群示范建设
河南省通过招商引资和产业升级,培育出首批25个示范性农业产业化集群,其中郑州、鹤壁两地表现突出,分别有4个和3个集群入选。这一举措标志着全省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,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新模式。 一、政策引领集群化发展 河南省借鉴工业集聚区经验,自2012年启动农业产业化集群建设以来,全省规划集群总数达457个,较初期增长137个。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整合,已建成项目188个,带动就业与增收效果显著。 二、示范集群发挥标杆作用 从139个已认定集群中遴选的25个示范单位,经由市县推荐和专家团队“一对一”评定产生。郑州的粮食深加工集群、鹤壁的绿色食品集群成为区域标杆,其运营模式将在全省推广。 三、经济效益与就业双提升 在建的601个项目总投资超1700亿元,预计建成后可新增销售收入近1900亿元,创造15万个就业岗位。已投产项目实现销售收入142.5亿元,验证了集群化发展的市场可行性。 四、地市差异化发展格局 除郑州、鹤壁外,南阳、周口等地依托特色农产品形成产业集群。例如南阳的中草药加工、周口的畜产品链条,均通过技术升级提升附加值,展现区域农业转型路径。 五、未来聚焦全产业链整合 下一步将重点推动冷链物流、数字农业等配套建设,强化集群间协同效应。专家指出,这种“生产+加工+科技”的模式,是破解小农户对接大市场难题的关键创新。
2025-09-02
有想补充的信息?点我投稿

- 联系我们
- 企业入驻
